相关资讯
成天捧着手机!你在阅读吗?
认识几位自称“读书人”的老派学者朋友,家有藏书千卷,胸有诗文万篇,经常带我参观他们的书房,指着蔚为壮观的四面墙(内嵌式书架),傲娇地说,“这只是一部分!”继而语气转为悲愤,“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读书!成天捧着手机,不知在搞什么!”
很不幸,在这位朋友恨铁不成钢的诘问中,我也中枪了!作为一个同样成天捧着手机的现代年轻人,我大部分时间在搞什么呢?其实,我恰恰也在读书。只是,此书非彼书,手机屏幕呈现出的文字,显然没有被我们的学者前辈们认可为“书”,在线阅读和屏幕阅读行为也根本没被他们与他们概念里的“读书”相比肩等同。
古语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辈中国人对待读书有着很复杂的情结,不单纯是对知识的渴慕,还或多或少把其视作一种小众行为,人为地赋予了一种脱离庸众、近乎高尚尊贵的人文色彩。
他们不但对“读书”会肃然起敬,对与“书”相关联的所有事物都会心生敬意,譬如,“书生”,“书卷气”,“郎朗书声”……他们对知识分子家庭也会倍加尊崇,称其为“书香门第”。
他们喜欢捧卷而读的仪式感,喜欢翻书时姿态的优雅和肃然,喜欢书页中散发出的淡淡的油墨香,甚至喜欢享受作为一个“读书人”为自己带来的周遭的赞叹与欣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宋真宗赵恒一定没有想到,他的《劝学诗》在一千年后的今天还在被不时引用,被老师或家长用来激励苦读的学子,“好好读书吧,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如果能走仕途就更好了,前程锦绣,华屋美女都会不请自来!”
书是信息的载体,书的变迁就是信息载体的不断更替。原始社会,人们把信息记录在石板和树皮上;到了殷商,文字被刻在甲骨上;春秋时,人们用绢帛传书;战国时,帛书就被竹木简取代了。到了汉代,纸张的发明为书的制作提供了绝佳的材料,于是,经过摸索与实践,纸质书开始作为记录文化信息的载体,占据信息传播领域,也占据着爱书人的床头枕边……
纸质书,尤其是品质精良的纸质书,作为实体工具和商品,不但有它的独立存在感,更承载着一定的艺术美学价值。
一本印刷精美、设计雅致的纸质书,首先可以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如果纸张上乘、装桢考究,又带来手感上的畅快;如果内容曼妙、文字含情,那又是一番精神上的舒爽;若是再配上醉人的油墨清香……老天,这哪里是读物?分明就是勾人魂魄的“尤物”!很多爱书之人惜书如命,见不得灰尘脏物污之,受不了他人之手触之,决不容许被谁粗心折之,读时轻柔捧之,读罢小心释之,平时悉心藏之,时不时温存抚之……书中藏有“颜如玉”吗?非也,一本好书本身就是一位我见犹怜的“颜如玉”!
然而,电商时代来临,在线阅读和电子读物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书”的存在形式,让“书籍美学癖”们一时倍感错愕,难以接受,仿佛一位常伴左右、活色生香的娘子突然某一天变得冰冷无情、无法近身……随后,移动互联技术带来的手机屏幕阅读又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营造出万众阅读的文化现象。较之网络在线阅读,手机屏幕阅读虽然在图文搭配、在视觉美感上有了改进,但又因其篇幅的短小性和内容的局限性而备受诟病,被称为“肤浅阅读”。
新旧事物交替之时,往往呈现出有趣的对立局面。读书爱好者分为两个阵营,他们爱憎分明,各执一词。我们将因肤浅阅读的盛行而饱受心理摧残的怀旧者称为“保守派”,将力挺互联网数字化阅读的读者叫做“维新派”。
“保守派”们针对大众化浅表阅读行为总结出五宗罪,而“维新派”们则对此五宗罪一一进行了辨析和反驳,从不同的视角将这五宗罪转换为五大优势。
一,第一宗罪VS第一大优势
保守派:碎片化阅读(篇幅碎片化、内容碎片化、阅读时间碎片化)近乎于浏览,无连贯性和系统性,缺乏深度思考。
维新派:浅阅读的盛行最主要的推动力是社会及文化因素。也就是说,是时代元素缔造了这种文化现象,而不是浅阅读决定了时代。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驱动下,浅阅读是大多数人主动的生活选择。人们要么是身体在某个地方疲于奔命,要么是大脑被迫连续不断地接收信息,闲暇时间减少,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却不断增大,因此,进行耗时耗力的深度阅读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下实在是一种极致的奢侈。
然而,在成功哲学占据主导的信息时代,一个人若想在竞争中胜出又不得不从阅读中给养,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并有效地把握社会脉搏。
因此,作为一种日常性的、有的放矢捕获信息的行为,碎片化浅阅读是最契合现代人新需求新心态的一种充电方式。
二,第二宗罪VS第二大优势
保守派:互联网浅阅读内容多以八卦、鸡汤为主,充斥着大量图片,知识性差。
维新派:在海量且冗杂的信息汪洋中,人们或是趋于选择实用的信息,或是为解压而选择轻松的休闲娱乐类信息。放眼当下,除了短平快的咨询、心情小故事和各式鸡汤语录备受推崇外,不少具备文教性质和艺术精神的文本也注重以导读和摘要版来吸引读者,以满足读者速读的需求,而图像化文本也属于快餐文化体现形式中的一种。
人性中对休闲、娱乐、游戏的渴求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尤为凸显出来。美观轻松的图像文本不但能够舒缓现代人的心理压力,而同时,新闻及娱乐资讯等作为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谈资,能够保持现代人的生活热度,有利于人们建立并维护社会关系网络。从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这两方面来看,浅阅读无疑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第三宗罪VS第三大优势
保守派:手机终端屏幕阅读通常信息来源不明,真实性、严谨性和科学性难以保障。
维新派:传统方式的读书是一种简单粗暴的信息涉入方式,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教化式的、膜拜遵从式的。出版社是权威,书作者也是高高在上,信息的流动是由高至低不可逆的,读者对作者无从质疑,对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严谨性也无从考证。
而对于手机屏幕阅读,每一个终端后面都是一位个性独立、真实而温暖的生命个体,每一段原创或是转发的文字都是一种体现个人意志的偏好和选择。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基于移动互联的浅阅读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阅读,是一种主动参与、互动共享的阅读。从读者层面看,是个性化、主动式阅读;从阅读方式看,是共享、分享式阅读;从阅读结果看,是关系式、信任型阅读,也是选择性、存疑式阅读。对于文本的出处、真实性、科学性和严谨性,阅读者不用离开屏幕就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索工具、查阅工具来追溯出处、考据真假,还可以对生僻的词句和陌生的知识点当场进行学习消化,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对事物整体进行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
移动互联阅读的参与和互动功能充分体现出优于传统阅读的优越性。阅读者不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主动选择读什么,还可以对文本进行实时评论,甚至,阅读者经由自媒体发布的阅读笔记和思考感悟还可能成为他人的阅读对象。可见,社会化阅读将持续不断地为文化生产注入鲜活的血液,并从整体上形塑信息传播的生态。
四,第四宗罪VS第四大优势
保守派:手机屏幕阅读容易使视力受损
维新派:说屏幕阅读容易导致视力受损有点无厘头。前人看书要挑灯夜读,甚至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托电子书和手机的福,现在乌漆墨黑的情况下也能看书,因为本身它们就自带光源,而且,光强光弱、字形字体、色彩明暗都可以人工设置。如果你因为屏幕阅读而导致了眼疲劳,一定是用眼过度或姿势不当,那就是个人习惯和自制力差的问题了。
五,第五宗罪VS第五大优势
保守派:数字书只能存储信息,无法拥有实体,仿佛只能占有灵魂,无法占有肉体。
维新派:纸质书读后可收藏,宛如纳妾于怀中;数字书于无形中读取,仿佛一场精神恋爱,但永远无法让人真正染指。
换个角度,精神恋爱可以无休无止滴谈下去,但纳妾总要有个可承受的数量上限吧?总要有不菲的成本吧?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爱书的长者,2005年曾以数千本文化书籍的收藏量获得过个人特色藏书奖,当年被媒体誉为地方上最给力的藏书家,可这两年来他也鲜少买书了,没地方放啊,每次过年大扫除都要狠心清掉几百本给书房减压,每每那时,笔者都乐滋滋地过去探视,挑选品相好、气质佳的“颜如玉”纳为己妾……
其实,深吟浅唱都是歌。
浅阅读是移动互联和社会文化需求合奏出的乐章,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一种重要表征。对于传统的阅读方式而言,浅阅读是一种新的选择和补充。与其让深浅阅读二元对立,不如正视浅阅读已然盛行的现象,并积极探究浅阅读的未来发展趋势。
手机终端已然整合了电话、摄影、社交、阅读、金融操作(炒股……)等诸多功能,成为人们离不开的便携式万能平台,那么,“深度阅读”在手机终端上的开发也将成为一种需求。
阅读的需求无处不在。尽管移动互联催生了浅阅读,然而,人类却绝不会止步于浅阅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深度阅读的向往、对经典名著的求知不止存在于年长的读书人群中,也将在新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人群中听到回响。
虽然,亚马逊出品的新一代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已经在诸多功能上实现了与纸质书相差无几的阅读体验,比如,在文本旁边可以直接做标注、写心得;再比如,可以自由跳回或跃进至某处,模拟纸质书自由翻阅的效果……但是,作为独立于手机终端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毕竟体型稍大、怕碰损、要另行携带……
纸质书中的“颜如玉”能否有一天移居至手机终端?笔者对此充满期待并满怀信心。
希望移动互联能为经典作品的深度阅读提供新的表现形式,希望阅读的自由度、可选择性以及深度和广度被全方位提升,希望深度定制阅读在不断发展的移动互联阅读实践中最终得以实现。
小编评论
趣赚头条,海量新闻热点等你来了解,快来下载体验吧!